“首屆中國近代史全國青年高峰論壇”入選論文公告
經(jīng)專家委員會評審,共有89篇論文入選“首屆中國近代史全國青年高峰論壇”,公告如下:
| 序號 | 作者 | 題目 |
| 1 | 巴杰 | 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的赤色店員工會研究 |
| 2 | 蔡炯昊 | 從民族國家回望帝國——政治文化轉(zhuǎn)型與民國時期的清代歷史記憶 |
| 3 | 蔡志鵬 | “法西斯”概念在一九二〇年代中國的譯介與論述 |
| 4 | 常國棟 | 戰(zhàn)備與民生:戰(zhàn)前南京國防建設(shè)中的土地征用糾紛(1935-1937) |
| 5 | 陳海懿 | 英國視域中的國聯(lián)調(diào)查團組建——基于英國檔案文獻的考察 |
| 6 | 陳默 | 陰謀、誤判、解讀: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中的反共摩擦 |
| 7 | 陳若愚 | 章學誠《浙東學術(shù)》篇發(fā)微 |
| 8 | 崔岷 | 游移于官紳之間:清廷團練辦理模式的演變(1799-1861) |
| 9 | 丁乙 | 1927年政權(quán)鼎革之際滬蘇教育界的革命實踐——以“打倒學閥”為中心的考察 |
| 10 | 董清平 | 失控與有序之間:從船戶盜賣鹽斤看戰(zhàn)后國民政府的基層管控(1946-1949)——基于自貢鹽業(yè)檔案的統(tǒng)計分析 |
| 11 | 董笑寒 | 清代男性之間的同性關(guān)系研究 |
| 12 | 段金生 | “綢繆”與“順勢”:蔣介石對川滇黔策略的演變(1926-1934) |
| 13 | 段煉 | “發(fā)明新理想”:尊君、改制與“公理”世界觀的初創(chuàng)——以戊戌變法前康有為的思想演變?yōu)橹行? |
| 14 | 馮峰 | 政治參與、財政汲取與中央集權(quán)——孔飛力論中國現(xiàn)代國家的形成 |
| 15 | 高旭東 | 胡適的“容忍政治”學說析論——以《自由中國》為主要考察對象 |
| 16 | 郭循春 | 細論第二次直奉戰(zhàn)爭與日本陸軍——基于日文史料的深度考察 |
| 17 | 郭妍 | 汪偽政府“清鄉(xiāng)”運動中的宣傳活動 |
| 18 | 何樹遠 | 政潮與學潮:1920年代北京高校風潮研究——以北京國立八校教職員代表聯(lián)席會議為中心 |
| 19 | 何志明 | 地方黨部、政府與國民黨中央:江浙地區(qū)的破除迷信運動(1928-1931) |
| 20 | 賀江楓 | 1935年華北自治運動與國民政府的因應(yīng)——以何應(yīng)欽北上為中心 |
| 21 | 黃圣修 | 馬其昶《清史.儒林傳稿》研究 |
| 22 | 賈迪 | 民國時期的公共交通與城市空間的重構(gòu)與演化——以北京為例(1924-1949) |
| 23 | 賈國靜 | 生態(tài)史觀視野下的清代河工 |
| 24 | 姜子浩 | 寄食與競食——豫東淪陷區(qū)偽軍的糧食榨取與偽政權(quán)文武組織的互噬 |
| 25 | 蔣凌楠 | 從“階級制度”、“階級壓迫”到“階級斗爭”二十世紀早期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與階級進化史觀的接受 |
| 26 | 雷樂街 | 民國北京警察機關(guān)對非刑事性自殺事件的處理——以北京市館藏檔案為中心的考察 |
| 27 | 李飛龍 | 1950年代前期貴州清退幫工幫糧研究 |
| 28 | 李里 | 中共中央向蘇區(qū)輸送黨員的組織機制(1930-1931年) |
| 29 | 李欣然 | “政”在體用之間——張之洞“中體西用”說的幾種反響 |
| 30 | 李欣榮 | 仿周公攝政:載灃監(jiān)國禮節(jié)紛爭與宣統(tǒng)朝局的開端 |
| 31 | 李洋 | 他曾這樣譯注《大清律例》:《中國評論》所載哲美森譯作述評 |
| 32 | 李永進 | 革命話語與話語革命:“新民主主義”在延安知識界的傳播與認同 |
| 33 | 李玉銘 | 飛剪船時代:上海開埠初期的遠洋貿(mào)易形態(tài)與結(jié)構(gòu)——以遠洋運輸方式為中心 |
| 34 | 李哲 | 易代之際四川瀘縣的士紳權(quán)勢與地方秩序(1911-1928) |
| 35 | 梁晨 | 清華大學教職員群體規(guī)模與流動研究,1925-1952年——基于《教職員名冊》的量化分析 |
| 36 | 梁勇 | 晚清公局與州縣行政——以巴縣為例 |
| 37 | 劉愛廣 | 知識旅程與思想資源:《埃及近世史》在晚清中國 |
| 38 | 劉晨 | 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地區(qū)的社會恐慌——兼談太平軍恐怖形象之成因 |
| 39 | 劉玉山 | 英國的南海政策探析(1920-1975)——以英國“外交部檔案”為中心 |
| 40 | 柳德軍 | 民國“保長”:一個特定時代的歷史記憶——基于20世紀40年代甘肅鄉(xiāng)鎮(zhèn)保長群體結(jié)構(gòu)的分析與思考 |
| 41 | 魯衛(wèi)東 | 派系問題與黨權(quán)競逐:國民黨省黨部改組與地方政治生態(tài)(1927-1944)——以安徽省為例 |
| 42 | 馬建標 | “塑造烈士”:五四時期的“民族氣場”與反日運動的展開 |
| 43 | 馬瑞 | “國家聲音”:民國廣播與國語運動——以中央廣播電臺為中心考察 |
| 44 | 毛光遠 | 南京國民政府軍馬補充機制與相關(guān)困境考察 |
| 45 | 潘曉偉 | “防俄”到“聯(lián)俄”——1880年代清政府對朝政策變化的軌跡 |
| 46 | 裴艷 | 民國初期奉天省破解財政困境考察 |
| 47 | 瞿駿 | 覓路的小鎮(zhèn)青年——錢穆與五四運動再探 |
| 48 | 史展 | 宣統(tǒng)二年疆臣兩次聯(lián)奏閣會并立奏電考析 |
| 49 | 宋幫強 | 光復初期謝雪紅與中共臺灣地下黨關(guān)系研究 |
| 50 | 孫健偉 | “到蘇區(qū)提款”:蘇區(qū)為上海中共中央輸送黃金之考察——以贛東北、中央蘇區(qū)為中心 |
| 51 | 孫凱 | 鑾輿西播與中樞重建:庚辛國變期間留京官員奔赴行在考實 |
| 52 | 孫揚 | 香港愛國左派社會述論 |
| 53 | 汪紅娟 | 抗戰(zhàn)時期陜甘寧邊區(qū)食鹽走私與緝私研究 |
| 54 | 王剛 | 己亥建儲前后的“權(quán)”與“言”:武昌“假光緒案”考析 |
| 55 | 王麗 | 楊格離華前后:戰(zhàn)后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的歷史考察 |
| 56 | 王美平 | 日本對載澤使團訪日考察之因應(yīng)考辨 |
| 57 | 王萌 | 二十世紀初日本外務(wù)省的對華輿論操控——以《同文滬報》為例的考察 |
| 58 | 王亞莉 | 論山西解放區(qū)村干部在婦女離婚問題中扮演的角色 |
| 59 | 王英俊 | 日軍侵粵前夕的廣東軍政關(guān)系 |
| 60 | 王玉 | 分化與聯(lián)合:“己亥建儲”前后的廢立派與反廢立派 |
| 61 | 魏兵兵 | 公法、主權(quán)與利益:一戰(zhàn)時期北京政府對德僑財產(chǎn)之處置 |
| 62 | 吳敏超 | 蘇南反“清鄉(xiāng)”:中共干部汪大銘的作戰(zhàn)與生活 |
| 63 | 吳云峰 | 向何處爭女權(quán)——論華中根據(jù)地對傳統(tǒng)婚姻習俗的改造 |
| 64 | 吳志山 | 開灤煤礦代管事件的歷史考察(1948—1952) |
| 65 | 武向平 | 近代日本在華資源“調(diào)查”及盜繪圖表 |
| 66 | 項浩男 | 縮影:胡宗南與第七分校的創(chuàng)立和辦學 |
| 67 | 徐鶴濤 | 窮國外交——北洋政府外交經(jīng)費之研究 |
| 68 | 徐鵬 | 蘇聯(lián)經(jīng)驗與本土實踐——建國前旅大地區(qū)對工人工資制度的探索 |
| 69 | 楊豪 | 社會流動視域下的土地改革再探討——以冀中解放區(qū)為中心的考察 |
| 70 | 楊思機 | 民國北京政府蒙藏事務(wù)機構(gòu)的設(shè)立和改革 |
| 71 | 楊泰華 | 文化現(xiàn)實差異與革命理論調(diào)整:1920年代“大地主”的概念使用及指向變遷 |
| 72 | 于海兵 | 近代中國“自我意識”的危機——以梁啟超的“大我”“小我”論述為例 |
| 73 | 于之偉 | 初掌大工廠:中共對鞍鋼的接管與早期復產(chǎn)(1948-1949) |
| 74 | 岳鵬星 | 晚清時期鐵路厘金發(fā)源探析 |
| 75 | 臧玉冰 | 甲午戰(zhàn)后日本對華商約外交之探析(1895—1903) |
| 76 | 張德明 | 鼎革前后的抉擇:1949年燕京大學的眾生相 |
| 77 | 張會芳 | “風成于氣”:辛亥五四期間的安重根戲劇編演與民族主義 |
| 78 | 張文俊 | 抗戰(zhàn)初期紅軍改編及出動 |
| 79 | 張文濤 | “階級中國”的塑造與改造:后五四時代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對社會革命的回應(yīng) |
| 80 | 張雅倩 | 戰(zhàn)后初期大陸臺胞返籍研究 |
| 81 | 張藝維 | 道光朝陋規(guī)整頓與朝政困局探微——以道光末年晉撫王兆琛復設(shè)陋規(guī)案為中心 |
| 82 | 張印舉 | 日偽北平坊里制度初探 |
| 83 | 趙妍杰 | 為了人生幸福:五四時期家庭革命的個體訴求——兼論胡適與五四時期的家庭革命 |
| 84 | 鄭善慶 | 1940年代史學著述的評判標準問題——以審查意見為中心的探討 |
| 85 | 周海建 | 制度的慣習:清末新政以前中文世界對西方內(nèi)閣的認知與想象(1840-1900) |
| 86 | 朱東北 | 行易知難:南京國民政府民眾政策與社團的制度建構(gòu)(1927-1931) |
| 87 | 朱時宇 | 電波中的權(quán)勢轉(zhuǎn)移:“二二八”事件中的廣播與政爭——以臺北廣播電臺為中心 |
| 88 | 朱文哲 | 西歷·國歷·公歷:近代中國的歷法“正名” |
| 89 | 左攀 | 論清朝滅亡的民粹因素——以廣西諮議局檔案為中心 |
(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)
中國史學會秘書處將于近日向入選者發(fā)送正式邀請函。未入選者,恕不逐一通知。
中國史學會
2018年10月22日
